茶文化中国特产网

中国特产网
汇集全国旅游信息,旅游景点大全,旅游百科知识

谢村黄酒

谢村黄酒产于陕西汉中洋县谢村镇。据旧县志说:洋民好饮食,平坝民多用糯米酿制黄酒,小村店必开酒馆或挑至村中卖之,男女沽之。这表明,洋县人自古以来便喜欢喝黄酒。早在3000年前,这里已经可以生产和饮用类似黄酒的东西。谢村黄酒与绍兴酒齐名。人称南...

    谢村黄酒产于陕西汉中洋县谢村镇。据旧县志说:洋民好饮食,平坝民多用糯米酿制黄酒,小村店必开酒馆或挑至村中卖之,男女沽之。这表明,洋县人自古以来便喜欢喝黄酒。早在3000年前,这里已经可以生产和饮用类似黄酒的东西。

    谢村黄酒与绍兴酒齐名。人称南有绍兴加饭,北有谢村黄酒。这是由于在上海举办的中国首届黄酒节评比会上,谢村黄酒与绍兴酒双双登上金榜而获得的美誉。不同节日有不同黄酒。新年迎春酒驱寒,端午苦艾酒避暑,中秋桂花酒暖身,重阳菊花酒醇厚,还有冬青黄酒因须用经霜冬青子为药合曲,色紫蓝,味郁香,曾为贡品。不少人家有祖传酿酒偏方,所酿黄酒各领1。无酒不为节,是谢村镇人对我们的黄酒的夸耀;不喝谢村酒,空往洋州走,是外地人对谢村黄酒的赞美。    黄酒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,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文化沉积的国粹。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,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,远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王朝时就已开始酿造了,唐朝时驰名京都长安,列为贡酒。历代文人墨客常以诗赞誉谢村黄酒:此酒只应皇家有,瑶池天宫量也无。(唐德宗李适);闻道池亭胜两川,应须烂醉答云烟,劝君多拣长腰米,消破亭中万斛泉。(宋代苏轼)。据传,唐建中年间,德宗皇帝李适逃难时,途经洋州谢村,浅酌此酒,化凶为吉。清庚子之变,慈禧太后携子逃到西安,洋县地方官和谢村有钱人刘氏曾贡谢村黄酒,备受慈禧喜爱。除此之外,还有宋代大画家文可与大词人苏轼、苏辙兄弟,也曾客宿酒乡洋州,醉中弄笔,留下千古文章。纵览历史,实可谓:谢村黄酒,千古风流。   文同出任洋州知府那天,衙门前挤满了人。父老乡亲们想看看文大人坐堂的气派,文人雅士们想看看他画们的技艺。这个时候,前女友州官趁机讨好,大摆筵席为文同接风,还特地从南郑请来一家汉剧班子。可是文同无心做官,有戏不看,逢宴不吃,常常漫步在汉江河畔,赏析茂林修竹,清波激浪,寄情于山水之间。   文同的墨竹画早有盛名,他到洋州任职后,常有富户豪绅持绢索画,但他一直拒之门外。这天,他出外查访,途经谢村镇一家黄酒作坊门前,一位鬓发皆白的老人朝他点头微笑,热情的请他到屋里饮酒。闲聊中才知老人靠酿酒谋生,只因他的作坊地处偏僻小巷,销路一直不好,生活举步维艰。   文同饮罢一杯黄酒之后,顿觉心清神爽,于是,命随从取出文房四宝,一阵淡泼浓抹,便画成了一幅墨竹图。   说来巧得非常,正在文同往画上落款之际,他表兄苏东坡也赶到谢村黄酒作坊来了。苏东坡一边喝酒,一边赞叹:佳作,佳作!说罢,操笔在墨竹图的右下方画了一头黄牛,并写了七绝一首:   汉水修竹贱如蓬,   斤斧何曾赦箨龙;   料得清贫谗太守,   渭滨千亩在胸中。   这事一传十,十传百,没多长时间,洋州三县远近都了解文同和苏东坡为谢村黄酒题诗赐画了。人民纷纷前往观赏。真是门庭若市,买卖兴隆,谢村黄酒非常快就在东川   (汉中区域古称)名声大震了。从此,作坊主把这幅文人画高悬中堂,供人观赏,招徕客户。但,不知到了什么时间,这幅画却不见了。   说来奇怪,1960年文物普查时,竞在谢村镇北十里的大爷山的第48座庙宇前墙壁上,发现了这幅墨竹黄牛图。洋县文化馆把这幅珍贵的画裱糊后,夹在画框里供人观赏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中国特产网 » 谢村黄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