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家蒸笼的基本介绍黄家蒸笼是古老的汉族手工技艺。到今天已有900多年的历史。它早在北宋绍圣四年(1097年),由石洋村人黄一府创造始创。至清朝乾隆年间,更能制作包含蒸笼在内的碗、杯、盘、盒、碟、瓶、壶等平时器用,这类柳杉制品均可做到随物赋形...

黄家蒸笼的基本介绍
黄家蒸笼是古老的汉族手工技艺。到今天已有900多年的历史。它早在北宋绍圣四年(1097年),由石洋村人黄一府创造始创。至清朝乾隆年间,更能制作包含蒸笼在内的碗、杯、盘、盒、碟、瓶、壶等平时器用,这类柳杉制品均可做到随物赋形,争奇斗艳,有些甚至成为当时的贡品,是凝聚了古时候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。
商品特征
黄家蒸笼的制作技艺,看上去简单,却可以使其拥有易熟保温、透气不馊、造型美观、轻便耐用等优点,绝不是易事。拥有美观外形、细腻触感的黄家蒸笼,使用柳杉、毛竹、水藤等特殊材料制作而成,能让蒸出来的米饭有一股特有些清香味道,并久置不馊。
历史民俗
改革开放以来,黄家生产的蒸笼销往省内外各地和香港、东南亚乃至美国、日本、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区域,被外国人誉为无化学毒性的好蒸熟器,闻名中外。 黄家蒸笼的制作技艺,看上去简单,实则繁难精湛,要使其完工后拥有易熟保温、透气不馊、造型美观、轻便耐用等优点,绝不是易事。以制作一只内径为25厘米的代表性蒸熟器“饭甄”为例,先后要经过盘制腰箍、盘制上下墩、盘制底座(即水座或下包)、盘制笼盖、插板、制底屉等工序,才算制作完成一只完整的蒸笼。 关于这一绝活,黄家蒸笼厂厂长黄北拱介绍说,“制作一只原生态的黄家蒸笼,从备料到最后装入底屉完工,先后需要80多道大小工序。一位师傅要花上整工2日,才可制作出一只二斗装(15市斤)的‘饭甄’。” 黄家蒸笼的制作工艺是柳杉片手缚技艺的典型遗存,在全国汉族民间手工艺中独树一帜,它不只外观精致、功能实用,还具备十分珍贵的历史、文化与科学价值。 黄家蒸笼的制作技艺历经900多年绵延不绝流传下来,到今天仍一脉尚存,实为罕见,堪称汉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中的“活化石”。这一手工技艺的保留,对研究宋史及其汉族民间工艺史具备肯定的价值。